教育部美育工作报道文章,教育部美育工作报道文章范文

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教育部美育工作报道文章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教育部美育工作报道文章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
如何看待将教育部将劳动课程设置为高中必修课?

6月3日,教育部公布了最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。新修订的方案显示,今后,普通高中应在原来科目基础上开设劳动课程,共6个学分,为必修学分。

教育部美育工作报道文章,教育部美育工作报道文章范文

劳动,以身体力行的方式获取知识,几乎是人类文明起源发展的最主要手段,劳动教育曾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传统,是培养“德智体美劳”全面发展人才的关键一环。曾经很长一段时期,几乎所有的大中小学校都开设了劳动课。

但在今天劳动教育已成为最受忽视的教育,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、不想劳动、不会劳动的现象,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,劳动教育正被淡化、弱化。可见,现实情况并不乐观。

我们经常说,自己动手丰衣足食,讲的是凡事靠自己才会有更好的生活,应用在学校课程上就是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意义。各个阶段的学校对于劳动课程的安排不尽相同,但是劳动的意义都达到了,我们一起来看看。当教育回归到实际的劳动实践,比如烹饪、缝纫、家用电器维修、农作物种植与培管、小制作、小发明等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而又力所能及的实际操作,学生的生长也就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,他们的创造力被激活,他们的生命力被唤醒。

但愿通过开设“劳动教育必修课程”之举,让“劳动教育”在各地各学校蔚然成风,从而让“劳动教育”始终伴随着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,并让每一位学生从中获益。


“劳动"重回育人目标之中

让学生真正明白:劳动最光荣!

让学生真正明白:天上不会掉馅饼!

让学生真正明白:实践出真知。

近日,教育部公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,方案明确劳动为必修课程,共6学分,其中志愿服务为2分,学生在课外时间进行,3年内不少于40小时。

教育部的方案是落实在今年3月国务院推出《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》: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和职业院校、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,形成劳动教育课程体系,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。

1.真正明白:劳动最光荣

把劳动列入高中的必修课,应该说是教育很重要的回归。现在,学生几乎全部的学习时间都用在了文化课上,基本与劳动无缘,导致了教育的“偏科",使一些学生对“劳动者最光荣”这一基本认识都产生了怀疑,价值观都出问题了!

学校通过开设劳动课,可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、目的性、计划性地安排学生参加日常生活的各项劳动,让学生在劳动中接触到劳动者的酸甜苦辣,分享获得劳动成果的快乐,真正的体验到:谁知盘中餐?粒粒皆辛苦。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。用劳动教育筑牢立德树人的基石,真正让学生崇尚劳动、尊重劳动,懂得劳动最光荣,劳动最伟大,劳动最幸福,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,才能走向幸福的彼岸。

2.真正明白:天上不会掉陷饼!

由于高中学习任务紧,连家务事学生都很少干,长此以往,许多人已经忘记了他们所拥有的一切,都是靠父母辛苦的劳动而来的。长期下去,会不珍惜劳动成果、不想劳动,不会劳动,只想吃好的,穿好的,享受好的,没有意识到这些好的成果,是怎么得来的,没有劳动意识,没有责任感。养成坐享其成的习惯,劳动独特的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、淡化、弱化。

通过开设劳动课,培养青少年从小热爱劳动的好习惯,高中阶段学习虽然紧张,也不能断掉这三年。通过各种劳动场景、劳动手段、劳动对象、劳动成果等客观存在在他们头脑中留下深深的印象,潜移默化中形成学生的劳动观念,艰苦奋斗的品质。

3.真正明白:实践出真知

劳动是人类生存的基础,也是人类发展的基础,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源泉。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。学生学的知识也是人们在长期的劳动中探究出来的。劳动教育不仅能磨练青少年的坚定意志、培养学生奋斗精神、培养学生诚信品质,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力。让学生动手实践,出力流汗,经历劳动的过程。让学生增长知识、开发智力、发挥潜能,还提高学生创造能力,劳动课也确实是学生学习的必修课。

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对现在的高中学生来说,通过劳动课程的开设,让他们参与劳动教育实践活动,感受劳动带来的成就感、获得感,促进他们在德、智、体、美、劳诸方面全面发展,成为有理想、有担当、有本领的社会主义接班人。

谢谢阅读,一家之言,欢迎转评赞。

本文图片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

我觉得非常好,因为劳动是使孩子获得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。

劳动能让孩子的德育真正落到实处。通过学农劳动,能让孩子切身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“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",而不是像过去孩子只是口头上会背。孩子会懂得真正地尊重农民,尊重劳动。在汗水中使灵魂得到升华,在坚持中磨练意志。他会设身处地体会到父母的艰辛与不容易,他会感谢父母的付出,会克制自己的索取。

劳动能够为智育奠定坚实基础。日因为劳动可以使学生的各项学习品质都得到锻炼。比如学习烹饪会提前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和时间观念,磨磨蹭蹭莱就糊了;比如学习养花会锻炼人的坚持精神和做事的准确性,每天都要注意浇水施肥,一不坚持或一下子不注意水肥的多少花就死了。

劳动可以让学生美育有了一个拓展。劳动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自然之美、人性之美、创造之美。孩子们可以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获得许多美的陶冶和启迪,在人与人的互相协作中赶走小我,扩展胸怀,在创造成果的喜悦中赞叹劳动的伟力,享受超越自我的快乐,提高自尊水平。

谢谢邀请。

教育部将劳动课程设置为高中必修课,应该是对应试教育的又一次冲击,也是国家重申重视学生德、智、体、美、劳全面发展的体现。说实话,就培养祖国未来接班人的五大目标来看,民众心中“智”定是第一位的,其次是德、体、美、劳;不妨从中找出一个最不受欢迎的,当然非“劳”莫属了。所以,国家此次将劳动课程设置为高中必修课,是形势所趋,可谓切中肯綮,摸准了五大目标的软肋。

劳动的意义是众所周知的:

劳动创造了所有价值,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。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泉源,人类的一切活动(经济活动、政治活动与文化活动)都离不开劳动。劳动是生存和生活的需要,也是生命的需要,更是人类发展、成长和存在的需要。我们通过劳动改变自己,改善生活,改造世界。因此,不同的劳动有着不同的收益,不同的人群有着不同的需要,不同的追求有着不同的劳动,不同的职业有着不同的奉献。

没有劳动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,能体现劳动的生活是充满幸福的。劳动证明我们不懒惰,劳动说明我们不贫穷,劳动表明我们不落后。只要我们想进步、想拥有、想改变,劳动一定能够为我们实现。

劳动有益于人生理机体的健康发展。具体说来,劳动可使人在机体健康性、身体灵活性、感官灵敏性、环境适应性、思维创造性等方面得到加强,还可以修复有缺陷的器官,弥补和替代体液与组织,总之,劳动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。

许多先进国家,都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劳动教育。比如美国和德国的学校教育将家务劳动纳入考核的内容。德国关于孩子做家务是有着明确规定的,并且把每个年龄段的家务量和内容规定的非常明确,如果家长不允许,那么是要接受惩罚的。美国也非常重视对孩子的家务劳动教育,以此培养孩子们的独立人格,生活自主能力,对国家、社会和世界充满责任感的人。

也许有人提出,在这个智能化的信息时代,自动化、网络化、智能化的机器加工已基本取代原有的手工制作,手工工艺被越来越淡化,还有什么必要重视劳动呢?有如此思想的人,正是没有弄明白劳动能给学生带来怎样的体验和多大的收获。劳动课程的开设对学生成长的深远意义。
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教育部美育工作报道文章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教育部美育工作报道文章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