感恩主题教育的感悟心得,感恩主题教育的感悟心得体会

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感恩主题教育的感悟心得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感恩主题教育的感悟心得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
大家对于学校的感恩教育有何看法?这种教学方式值得推广吗?


这个问题问得好。

感恩主题教育的感悟心得,感恩主题教育的感悟心得体会

题记:不要将感恩教育的责任完全推给学校!

作为一个资深的教育工作者,我认为“感恩教育”在小学可以开展。初中以后就不必要了。

首先,说说教育。

在我们国家,只要一项事物作为了“教育”的内容,往往都会流于形式。流于形式就会费时费力还没有效果。

感恩,是靠用心去体会,是心与心交流的结果,是人性本来就有的。如果一个人已经失去了这个“人性”,靠流于形式的教育是很难找回来的。

那为什么我又认为在小学有必要呢?

人的价值观在六岁左右基本上就已经形成了。按道理来说,感恩教育应该是父母最重要工作之一。

但因为小学阶段的孩子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,他们接受学校以外的影响比较少。学校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,可以起到“增强”(父母在这方面教育得好的)和“纠正”(父母在这方面教育得不够的)的作用。

其次,为什么我主张初中以后就不必要了呢?

一是因为初高中学生学业重,整天搞流于形式的教育不但对他们没有任何帮助,反而会影响他们的学习,导致他们对“感恩教育”的反感与排斥。

另一方面,初中开始,学生的价值观趋于稳定,人生观开始形成。此时,他们有了自己的思想,逐步形成自己的判断。“感恩”这种素质教育,单单凭形式教育对他们是不会有什么效果的。要注重的是日常学习生活中的“身教”。需要家长和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以身作则,并且时时要求,最终体现在学生的行为上,而不是几篇慷慨激昂的作文和报告上,也不是体现在一台载歌载舞的感恩晚会上。

最后,说说我对“感恩教育”的看法。

感恩,首先是“感”。什么是“感”?先是“感受”,然后是“感动”,最后是“感恩图报”。

所以,我们要先教孩子去“感受”别人,包括别人的喜悦、痛苦与付出。这些都是孩子小时候父母就应该教的。

而现在的孩子被教成了什么样呢?别人喜悦就嫉妒,别人痛苦就偷乐,别人付出就觉得是应该的。

这样的孩子,送到小学受“感恩教育”,本来还有一点希望恢复一些人性。但如果家长不知道配合,孩子在学校学习的是一套,回到家家长教的又是一套,你让孩子怎么能学会“感受”别人?更遑论感恩了。

能感受到别人的喜悦、痛苦,慢慢就能感受到别人的付出。这样才能为别人而“感动”。

但大部分家长跟着社会,随波逐流,眼里只看到别人的不足,却难以看到别人的付出。面对老师,也只有抱怨、指责和谩骂。孩子看在眼里,记在心里,很快就体现在行为上。你让学校怎么教他们“感恩”?

没有“感受”,不会“感动”,你让孩子们怎么会有“感恩之心”?怎么可能“感恩图报”?

能将老师的错记二十年的大有人在,能记住老师谆谆教诲传业授道的有几人?

应该接受感恩教育的,不是学生,而是家长!

个人观点,欢迎留言沟通。感谢朋友阅读!🙏🙏

感恩教育的意义何在?

感恩就是对自然、社会、他人和社会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、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、情感和行为。感恩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重要内容之一。

对中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需要。懂得感恩,学会感恩,知恩图报,是优秀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之一,它传承影响了几代中华儿女。感恩教育是培养学生成为德、智、体、美、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现实需要。为谁培养人?培养什么样的人?怎样培养人是学校教育必须回答的重要问题。立什么德?做什么样的人?是每一个学生必须用行动去回答的人生课题。

感恩教育中存在不足

在现实实践中,中小学在开展对学生感恩教育的活动中却存在不少问题,如一些学校对感恩教育认识不到位,教育内容被人为的窄化,难以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,家庭中家长的感恩教育意识淡漠,社会中存在一些不利学生感恩情感行为的因素等。但就目前的现状而言,最为突出的问题是感恩教育过分重视形式,追求广告、“吸引眼球”的效应,忽视实际效果。


对中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,重形式本不可厚非,但过分追求教育形式,为了形式而“形式”,忽视教育的实效性,就值得反思了。

感恩教育要注重实效

如何使创新感恩教育的形式与体现教育的真实性、科学性、实效性有机结合起来,应该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和研究的心课题。

感恩教育,学校要提高认识。

学校要正确认识开展感恩教育的重要意义,把学会感恩、懂得感恩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、培养学生做人、做好人的基本内容和任务,纳入并融入学校德育工作之中,渗透贯通于学校的整体工作中,予以高度重视。

感恩教育,学校要丰富教育内容。

有克服和改变一些学校感恩教育人为窄化内容的做法,避免感恩教育就是感恩父母的现象。要以科学、发展、全面的思维,确定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应有内容及范围。要使学生知晓,作为一个生存于社会中的人,需要父母的养育之恩,感谢老师的教育之恩,感谢社会的关爱之恩,感谢自然界的共滋之恩。

感恩教育,学校要构建教育的科学的机制。

构建形成感恩教育的科学机制,是增强感恩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保障。学校要明确感恩教育的目标,确定感恩教育的内容,遵循学生思想品德的“知、情、意、行”规律,创造性地构建课程课堂融入教学机制,主题专题教育的活动机制,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机制,学校文化融合浸润的机制,使感恩教育实现有计划、有要求、有活动、有环境、有效果。

感恩教育,学校要主动与家庭、社区、社会联手合作。

学校要在感恩教育中发挥主导、指导等重要功能,要注重加强与学生家庭的联系,通过家长会、接待日、家长学校、学生家庭表现记录表等形式载体,指导家长在家庭生活中积极配合学校,对孩子进行感恩,并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实践体验成场域。学校要与社区、社会相关机构经常联系,争取社区、社会有关机构参与、配合学校教育。

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,学校要树立榜样,强化考评。“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”。根据中小学生身心品德发展的规律特点,学校可以指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美德方面的图书,用中国古代的英雄人物、历史人物、先仁志士人的榜样激励学生,可以向学生推荐当代社会个行业涌现的先进模范、感动中国的人物,感染学生,用现实生活中的感恩人士的故事教育学生。与此同时,学校应把感恩教育列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综合素质评价朝中,加强对学生感恩言行表现进行科学评价。

总之,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,要使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势与丰富多彩的教育内容及感人、感动的真实情感有机融合起来,在坚持、经常、落细、落小、落实上下功夫,真正触及到学生的灵魂深处,以达到春风化雨,润物无声的境界和效果。
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感恩主题教育的感悟心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感恩主题教育的感悟心得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

相关推荐